中國制造成長歷程的見證者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出口額只占GDP的2.7%左右。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出口產品很多都是技術含量低的原材料,如煤炭、鋼鐵等。到2000年左右,中國的出口產品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含量,這一時期的出口產品包括簡單的電動工具、燈具、管件等。2008年以后,我國的出口產品逐漸從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向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過渡。截止到2013年,中國的出口額已經占到GDP的24%,其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
在中國制造從低技術含量到高技術含量的過程中,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以前,在很多企業看來,認證可能只是一個門檻,一張通行證,但是從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內地外資入駐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較少;在亞洲大多都分布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新加坡,甚至日本。
工作人員向客戶提供支持,致力于新產品的推廣,服務和體系為全球所接受。迄今為止,深圳市中科檢已與數萬家公司有過合作,包括政府機構、小型企業和知名的大公司,順應客戶要求不斷擴大其服務范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合作的重要支持橋梁。
如今在國外,人們看到中國制造的產品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說明中國產品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認可。然而,我們在看到中國制造不斷壯大的時候,也不應該忘記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為此付出的不可磨滅的辛勤努力。
如果沒有檢測認證機構從產品設計審核和制造檢驗,到產品的出廠,再到最后的裝船前檢驗,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也許不會有如此迅速的提升,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從這一點來看,包括深圳市中科檢在內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為中國外貿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國際貿易的助推器
談及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對中國外貿的貢獻,在中國制造剛剛起步的時候,很多工廠對認證流程和認證標準非常陌生。當時,我們要做的,首先就是幫助客戶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設計,并且將標準要求轉化到工廠生產的產品上。也正是在認證過程中的嚴格要求,使得中國制造商的產品質量得以不斷提升。
在實踐中,外資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入中國,不僅助力了中國制造的質量提升,同時也為中國制造商節約了時間成本。試想一下,如果國內沒有外資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那么企業就要到國外去申請認證,語言和溝通就是攔路虎。加上中國制造商可能也不太熟悉國外的整個認證流程,這些都會極大地拖慢認證的進度。取證時間可能長達一兩年時間,中國企業很可能因此而貽誤商機。
因此,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入中國不僅為企業節省了時間成本,也為企業節省了相關費用。我們現在幫助中國企業跨越了所有這些阻礙。
事實上,認證業務只是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所能提供服務的最初階段。據朱文才介紹,在于客戶的接觸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型式測試和工廠檢驗。
在這里,型式測試就是為了驗證產品能否滿足技術規范的全部要求所進行的測試,它是新產品鑒定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而工廠檢驗是由置于買賣利益之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標準、合同等雙方認可的依據進行的商品符合性檢驗活動。
目前,很多中國企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而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中科檢同樣可以發揮更深和更廣闊的服務。制造商在轉型,用品牌代替代工,用本土制造代替進口,這都意味著對產品的功能安全等要求不斷增強,相對應地我們對制造商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增強。
現階段,立足于中國市場,深圳市中科檢的服務范圍已經覆蓋了包括認證、測試、檢驗、培訓及專家指導在內的多個領域。